村长的心情日记 2023 08 23
苏轼与三个西湖的故事
(资料图)
读《宋诗纪事》第32卷,有秦觏(秦观的弟弟)的诗,题目是《呈东坡先生》,分享如下:
呈东坡先生 秦觏
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
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
诗中有一句“我公所至有西湖”,大概意思是说先生您所到之处就会有一个西湖。这是啥意思呢?我们都知道苏东坡疏浚了杭州西湖,筑了苏堤。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诗中所说的西湖,是颍州西湖,是苏东坡疏浚和治理的第二个西湖。
还是从头讲讲苏东坡与西湖的故事吧。苏东坡一生总共参与治理了三个西湖,按时间顺序排列:杭州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
苏东坡与杭州西湖的故事最为大家熟悉,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之后的1090年,他主持疏浚了西湖,用挖出来的塘泥葑草筑起了一条贯通西湖南北的大堤,栽植了垂柳,形成了林荫大道,同时修筑了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桥,成就了著名的景致“苏堤春晓”。苏东坡在疏浚西湖的时候,曾填写了一首小令《南歌子 疏浚》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当时苏东坡疏浚杭州西湖遭遇了两重困难。第一是经费困难,苏东坡多方募捐,经费仍有缺口,最后是靠卖了五十道和尚度牒(和尚出家的许可证)才勉强凑租了经费(有兴趣的人可听一听龙吟居士的《妙解苏东坡》) ;第二重困难是部分人反对 ,认为苏东坡大兴土木疏浚西湖得不偿失,所以极力反对。苏东坡当时写诗明志,气魄非常人可及。
《观开西湖次吴左丞韵》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纷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纪,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明波。
当时疏浚工程声势浩大,杭州人民男女老少齐上阵,来支持苏东坡的壮举,也因此产生了许多美食、许多佳话,比如杭州的东坡肉、杭州的荷叶粽。
苏东坡的第二个西湖在颍州,这里本是古代汝水、颖水交汇而成的平原湖泊,时常闹旱涝灾荒。1092年春,苏东坡在颍州作太守时因地制宜加以整修,使之既利于防洪又方便灌溉,造福颍州百姓。但是,颍州西湖治理尚未竣工,苏东坡又被调往扬州任职,期间有一首著名的歌行长诗:
《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宋诗纪事》所收秦覯的诗,当是在苏轼离开颍州之后写给他的作品。《宋诗纪事》中记载,苏东坡就任颍州太守后,给皇帝和太皇太后的谢表中有这样的词句: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州,辄为西湖之长。说的就是颍州西湖的事。可惜,苏东坡全集不在手边,查不到更多的资料,只能就此打住。
惠州西湖是苏东坡经历的第三个西湖,也是这三个西湖故事中最具悲情色彩的。
惠州西湖,又名丰城,在广东惠州城西,由丰湖、鳄湖、平湖、菱湖及南湖等五湖组成。1095年,苏轼被贬惠州,他出款修堤(后名苏堤)蓄水。后来,苏东坡又倡导筑西新桥、东新桥,为了筹集经费,苏东坡忍痛卖掉了皇帝赏赐的金腰带,还向苏辙的夫人史氏借了十两黄金,才算凑够费用。苏东坡认为这里与杭州西湖一样美丽,又处在惠州城西,因此把这里也称作西湖。由于苏东坡的影响力,此后这里便也叫做西湖。苏东坡有《江月五首(并引)》写的就是惠州西湖的景色。权且罗列在这里,供大家慢慢品读。
《江月五首(并引)》 苏轼
岭南气候不常。
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
今岁九月,残暑方退,既望之后,月出愈迟。
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
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殆古今绝唱也。因其句作五首,仍以“残夜水明楼”为韵。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
二更山吐月,幽人方独夜。
可怜人与月,夜夜江楼下。
风枝夕未停。露草不可籍。
归来掩关卧,唧唧虫夜话。
三更山吐月,栖鸟亦惊起。
起寻梦中游,清绝正如此。
驱云扫众宿,俯仰迷空水。
幸可饮我牛,不须违洗耳。
四更山吐月,皎皎为谁明。
幽人赴我约,坐待玉绳横。
野桥多断板,山寺有微行。
今夕定何夕,梦中游化城。
五更山吐月,窗迥室幽幽。
玉钩还挂户,江练却明楼。
星河澹欲晓,鼓角冷知秋。
不眠翻五咏,清切变蛮讴。
有人会问,苏轼每到之处便有西湖,是不是特别喜欢大兴土木搞形象工程?果真有此疑问,便是委屈了苏轼。苏轼是个比较典型的民本主义者,他想的是百姓的疾苦。况且如果他想扬名立万,也用不着大兴土木,大笔一挥,多题几个匾额、碑文就可以做到,但他没有。他之所以重视兴修水利,可能是基于徐州(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曾抗洪四十几天保住了徐州城池)洪水灾害的教训。他的境界根本就不是现代官僚们所能望其项背的。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