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空 | 一曲清音,胜过万千声响

来源 : 宁夏日报 时间:2023-07-07 15:10:33

千古乡愁系原点,溯古延今,文人墨客们用生花妙笔研磨出多少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绝唱;“其身正,不令而行”——跟古人学执行力,许多见解和过人的智慧至今适用;善良的人坐在家门口,没有豪言壮语,却最打动人心……

这些,实为“共振”。


(资料图片)

何为共振?简言之,让无序的信息变得有序。

从前,在农村,处处会看到竹子编的簸箕。农人把稻谷、玉米等农作物放在上面筛,通过振动,渐渐地,那些细的就漏下去了,那些粗颗粒的原来可能是横七竖八的,在振动的过程中按照某种次序出奇一致地排列开来,这其实就是通过振动产生的,也可以说,就是通过共振、达到频率合一的结果。

由此,之前的无序状态成为有序的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共振的艺术门类很多。

比如音乐,传统文化中将有治愈作用的音乐称为“音药”。

因为具有与人体共振之功能,可以舒缓压力与情绪,调整睡眠,激活身体细胞,助力人体恢复活力,通达较好的状态。

并非所有乐器发出来的都是谐波共振。有一些乐器可以发声,但是它发出来的波频并不是共振式谐波。

能够与人体产生共振,甚至会被人体吸收的“音药”,必定不是噪声,必定与人的心灵在同一个波频上,即为同频共振。

曾经听过专业演奏者敲击一口300岁高龄的颂钵,当心念静定,仿佛从空空如也的虚空当中发出这样的一声,来到你的耳畔,敲击你的心灵,如同穿越几百年的声音打到了人的深心里去。

此时此刻,身心澄澈。一曲清音,胜过万千声响。

虽然两两无言,谁说这不是更为真实的共振?

这个“管道”远不止“音药”。

当一个人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外境所困,当心灵真正安静下来,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时,随着美好共振的产生,就会连接心灵之光、智慧之光。(宁夏日报记者 张慈丽  文/图)

X 关闭

  • 热门推荐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邮箱:39 60 291 42@qq.com

版权所有 青年休闲网所有